出自LifeType 中文文件計畫
什麼是 Blog
Blog 的歷史
- Web log
- 機械式的紀錄
- 網頁伺服器的存取資訊
- 常用於除錯與統計
- Weblog
- We Blog
- Peter Merholz 在 1999 年四、五月間開始把 Weblog 唸成 We Blog
- 從此 Blog 不祇是 Weblog 的簡稱,更成為一個動詞
- Blog
- 按照各自的規則來整理資訊的方法
- 把「在網路上書寫」回歸生活中的基本使用
- 資料的搜集與整理
- 記載、內省及分享
Blog 的特色
- 文章彙整
- 全文搜尋
- 可以用關鍵字搜尋
- 可以限定搜尋範圍
- 可以使用複雜的搜尋條件(正規表示式、布林運算式、大小寫吻合)
- 評論迴響
- 相當於每一篇文章都有專用的留言板
- 最簡單立即的互動機制
- 使用者與文章間的溝通
- 引用回溯
- 進階的互動機制
- 能夠提供回應的作者、站台、回應內容的摘要等資訊
- 可以讓讀者在相關的站台或頁面間跳躍
- 文章與文章間的溝通
- 小組串聯
- 能夠隨時掌握其他相關成員的動向
- 能夠提供自己最新動向給其他同儕
- 網誌與網誌間的溝通
Blog 在教育上的應用
以下摘錄自阿孝札記:部落格在教育上的運用
- Blog 是一種易學易用的網路個人出版系統,可簡單地在網路上寫札記、貼照片、分享檔案、互動討論、串連訊息。
- 它能幫助教師、學生、家長輕鬆上網,建構教室以外的知識交流空間。
- 可以快速更新,便於個人維護,表達個人的經驗和想法。
- 寫作可以抒發情緒、整理思維,發表能夠展現個人特色,對話能夠結交同好、深化思慮,進而與志同道合者起而行動,一起做事。
- 能夠讓人享受寫作、發表、對話的樂趣。
- Blog 可以作為學生抒發意見的論壇,同時讓學生寫出數學難題的解法、對科學實驗的觀察或展示他們最近的藝術作品。
- Blog 可以做為老師交流論壇:
- 教師在此儲存個人的教學研究檔案
- 教師公開自己的教學研究檔案,接受公共評鑑
- 教師記錄自己的教學經驗,並與其他教師交流
- 同科教師交流教材和經驗,形成一個社群
- 同一領域教師交流看法、共同行動,推動社會改革。
- Blog 作為教學輔助媒體
- 教師在此儲存授課綱要和補充教材,方便學生預習和複習
- 教師匯集課程相關網站,勾勒知識地圖,讓學生按圖索驥、自行學習
- 以 Blog 作為知識管理系統,儲存重要作業、重要活動的企劃書和成果(如科學展覽、畢業旅行),讓新一代的學生能夠在前人基礎上繼續前進,如生命力知識管理系統。
- Blog 作為對話園地
- 學生隨時在此提問或回應,讓教室裡的討論得以延伸、深化,讓沒時間或不敢問問題的學生有機會在網路上發言(可匿名)
- 可請學生將適宜公開的的日記、週記、遊記、觀後感、作業、作文貼在Blog 上,既交作業,也觀摩同學作品並作交流,如生命力編採論壇
- 作為與學長姊持續交流之處,讓學長姊的經驗和資源可以與學弟妹分享。
- Blog 作為民主參與媒體
- 作為個人網站,發表創作,增加自信
- 作為小組網站,如科展小組、攝影小組,展現共同成果
- 作為班刊、校刊,報導活動訊息、探討公共事務,如踢報網。無論作為何種媒體,都可以讓學生藉此學習媒體素養,同時實踐傳播理論中「社會內各團體、組織、和社區都應擁有他們自己的媒體」的理想。
Blog 十誡
- 為了樂趣和你自己而Blog(至少在一開始時是這樣)。
- 不要只是為了週期性的更新而強迫自己 Blog。
- 不要限制你 Blog 的文章最大和最小的長度。
- 不要只是為了你的觀眾而 Blog。
- 不要害怕相反意見的迴響。
- Blog 是分享你的想法和意見,而不是無意義的『我也是...』。
- Blog 工具和介面以便利為主,而不是「哇!真迷人啊」。你的網站版面也應該是這樣。
- 如果你不想讓某些人閱讀你的 Blog,那麼就別把它放上來(即使他/她不知道你有一個 Blog 站台)。
- 試著去記住你為什麼要 Blog。
- 忘了前九項,使用第十項規則:為了你自己而 Blog!
台灣目前以 LifeType 來架設教育相關社群的相關網站列表
參考連結